李昕升作物史研究的问题范式与困境
作者=李昕升,南京农业大学副教授
来源=《地方文化研究》第5期
作为第一部以蔬果作物为专题的专史——《中国南瓜史》,其研究可以代表一类作物史研究的现状,并不是所有作物都适合类似书写,关键还要看个人是否拥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及要量体裁衣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选题。作物史的研究范式多样,但可借鉴南瓜史研究中的物质文化史转向、建构本土化以及应用历史地理信息科学。即便如此,作物史研究依然面临棘手的困境,缺乏学术对话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作物史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中国南瓜史》(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是我年博士论文《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本土化研究》的最终修订版,坦诚的说,除了题目,改动不大,这一方面由于我的南瓜史研究达到了一个瓶颈,虽未臻完善(如我在后记中提到的五大待研究问题:南瓜文化的深入挖掘、南瓜引种和本土化的其他动因和更多影响、当代南瓜的生产与发展、全球南瓜史研究与理论视野),但是感觉无从下笔;另一方面也是由于随着思考的深入、视野的宽广,无论怎么“续写”,也难以满意。
所以年以来,虽然仍有零星关于南瓜的论文,如深化了南瓜与环境史之间的研究——南瓜引种的生态适应与协调,以南瓜为中心,探究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可为《中国南瓜史》补编。但基本上南瓜史的研究已经告一段落了。四年后的今天,作为第一部蔬菜作物史专著,我重新思考南瓜史研究的问题、范式与困境,既是整理《中国南瓜史》研究理路,也是谈一谈作物史研究的心得。
一、研究的问题作物史居于农史研究的核心地位,因为作物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对象,是农业的核心,是“天、地、人、稼”四才的中心。近些年有突破农史/技术史研究成为全球史、公众史、社会经济史、物质文化史畛域的趋势。关于作物史研究的传统社会源流与当代社会社会转向,此处不谈,另文撰述。年金陵大学图书馆成立农业图书研究部,揭橥了近代农史研究的开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作物史研究也开始了新的面貌。以走过了一百年的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作物史研究为例,开拓者和领路人万国鼎先生,早在年就出版了《五谷史话》一书,嵬集了其此前撰写的众多作物史小文章,全面梳理了主要粮食作物的历史。作物史研究起源之早、兴旺发达可见一斑。世界作物大概有余种,其中比较重要的也有余种。面对庞大的作物种类,作物史研究只能聚焦到少数特别重要的作物,即使是这些特别重要的作物,也不过是蜻蜓点水,相对深耕的作物(形成专著)在上个世纪只有稻、茶、棉、大豆四家而已。进入新世纪,南京农业大学作为唯一具有完整培养模式的国家级农史研究单位,肩负起继往开来的使命,于是诞生了何红中《中国古代粟作史》(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同一时期也有一些域外学者所撰之作物专史,但可发现这些作物史研究的主要研究对象均是重要粮食/经济作物,蔬菜/果树作物尚无人涉猎;美洲作物史尤其是其中的时代课题,新世纪以来大热。基于此,年入学之后,导师王思明教授建议我早早敲定题目,有目的性的研读历史文献,王先生早年承担过关于美洲作物的相关课题,知晓美洲作物中极其重要南瓜是一个研究空白,建议我以此为突破点。南瓜在当时真的是一个无人问津的话题,仅有张箭一篇关于世界南瓜传播史的论文拓荒在先。无人研究,对于学者而言并不是一个好事情,既说明转载请注明:http://www.goldenaloee.com/xxjs/7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