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含义习俗养生饮食诗词
冬至,每年公历12月21—23日左右,今年是12月22日,太阳运行至黄经°即为冬至节气。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数九、冬节”、“长至节”、“亚岁”等。
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
冬至过后,夜空星象则完全换成冬季星空,并且从今天起开始“进九”。而此时的南半球正值酷热的盛夏。
殷周时期,规定冬至前一天为岁终之日,冬至节相当于春节。后来实施夏历,但冬至一直排在24个节气的首位,称之为“亚岁”。
从汉代以来,都要举行庆贺仪式,高峰时期朝廷休假三天,君不听政;民间歇市三天。热闹程度不亚于过年。冬至有一年中最长的一夜,许多人家会用糯米粉做“冬至圆”,为了区别于后来的春节前夕的“辞岁”,冬节的前一日叫做“添岁”或“亚岁”,表示“年”还没过完,但已经长了一岁。
冬至这天,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短、夜晚最长。过了这天,太阳逐渐北移,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冬至过后,我国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数九寒天”。
冬至三侯一候蚯蚓结: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
二候麇角解:糜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糜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糜感阴气渐退而解角。
三候水泉动: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冬至习俗一、吃饺子
古语有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可见冬至吃饺子已经是必不可少的风俗。"
医圣"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辞官回乡后,看到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因而命其弟子搭台筑灶,把羊肉和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吃。
人们吃后,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便叫"饺子"。
二、九九消寒
冬至的次日开始数九,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提冬数九"。
数上9天是一九,再数9天是二九,以此类推,数到"九九"就算"九"尽了。"九尽杨花开",那时天就暖了。入九以后,文人墨客,搞所谓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三、祭天祭祖
很多地区在冬至这一天有祭天祭祖的习俗,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家家户户都把家谱、祖先像、牌位等供于家中上厅,安放供桌,摆好香炉、供品等。祭祖的同时,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土地神,叩拜神灵,以祈福来年风调雨顺,家和万事兴。
冬至养生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即下一个循环开始了,冬至一阳生、天地阳气回升,为“大吉之日”。
阳气初生时,需小心保护,精心调养,使其逐渐壮大,只有人体内的阳气充足,才会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
一、多着衣避寒邪
冬至阴寒之气隆盛,成为“进九”之始。在冬至养生中我们首先要注意的就是避寒邪,我国大部分地区习惯自冬至起“数九”。所以冬至养生首先要做好防寒工作,特别是中老年人,应注意保暖,提高警惕。
冬至养生讲究“去寒就温”、“无泄皮肤”,平日要小心保护自己,注意头部、脚部和颈部的保暖,避寒风,避冷水,避生冷饮食。
正所谓“寒从足下生”,中医认为,寒邪属阴,下半身属阴,所以冬天腿脚的保暖尤为重要。对于血寒的人,可以每天坚持用热水泡脚。
泡脚的时候,最好选用高一点的塑料桶或木桶。一是可以将整个小腿的下半段都泡到。二是水量比普通的盆大些,也不容易凉。根据各人喜好,还可以加入几片姜或些许盐,也有助于驱寒和治疗脚部皮肤等疾病。
二、早卧晚起护心阳
冬至后,天气寒冷、阳气伏藏,如果身体某方面的功能比较弱,冬至前后的反应就会比平时明显,人体心阳最弱,最容易出现问题。这个时候不舒服的地方往往表示那里的阳气不足。
有的人腰痛,有的人拉肚子,有的人膝盖冷,这些都是阳虚的信号。有的人冬至前后感觉比平时难以入睡,特别是到夜半时分,很可能是心阳不足,心脏功能变弱的信号。
顺应这一节气变化,此时养生当注重于“藏”,早睡晚起,勿过度操劳;避免急躁发怒,以免扰动闭藏在内的阳气,补养肾脏十分重要,发现身体异常要及时就医。
同时,冬至“养心”也很重要,应避免过于抑郁,思虑,避免长期“超负荷运转”防止过度劳累,积劳成疾。
三、饮食应温补适宜
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药补不如食补”。冬季也是进补的好时机。而饮食调养则是最主要的调养方式之一。
在饮食上首选温补类食物,如食用糯米、狗肉、大枣、桂圆、芝麻、韭菜、木耳等,少吃冷饮、海鲜等寒性食物。吃饭的时候宜少缓,少量多餐,以保证所需营养又不伤脾胃。
应注意“三多三少”,即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多;糖类、脂肪、盐少。食宜温热熟饮,多吃坚果类食物,可御寒、补肾健脑、强心健体。
另外还需要注意,冬至日不可吃太过辛辣刺激的食品,过食辛辣只可生阳动火,导致内热积聚,郁热上冲。过食羊肉、狗肉等肥甘厚味,易导致饮食不化,聚湿生痰。
四、运动要动中求静
运动方面,由于大雪节气万物潜藏,运动养生同样要顺应自然规律,不宜做过于剧烈的活动,而应在"藏"字上下一下功夫,进行适当的御寒锻炼,提高机体对寒冷的适应性和耐寒能力。
运动量不宜过大,切忌过于运动出汗,要在动中求静,以达到安身静体、气定神闲的境界,八段锦、太极拳等平和的运动都是很好的选择。
五、防止疾病复发
1、防流感
流感病毒拥有惊人的传染力,直接吸入空气中的病毒,或经手将病毒带入呼吸道都会引发流感。
2.防心脑血管疾病
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要避免感冒,人多的地方要少去,减少被传染的概率。
3.定期复诊
高血压患者不可根据一两次自测的血压结果,随便换药或改变用药剂量,应定期复诊,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降压药物的调整。
4.随身携带急救药物
有慢性病的老人外出时要随身携带急救药物,当出现呼吸困难、肢体麻木等症状时,医院就诊或拨打,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间。
“冬至”节气有哪些饮食习俗?
1、饺子
饺子是“冬至”绝对是必备美食,古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特别是在中国北方地区,“冬至”吃饺子已经是流传了千年的历史,人们在“冬至”这天吃饺子也寓意着吉祥如意。
2、汤圆
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冬至”吃汤圆,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民间便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汤圆也称汤团,“冬至”吃汤团又叫“冬至团”;汤圆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
3、馄饨
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燕京岁时记》云:“夫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混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除了形态相似,“馄饨”也与“混沌”谐音。冬食馄饨,有利于寒冷季节热能的储蓄,而且馄饨的做法也十分简单。
4、羊汤
“冬至”喝羊汤也特别好,而且在中国山东地区一直有着“冬至”喝羊汤的习惯,“冬至”正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这时人体内寒气增加,身体抗寒能力减弱,及时喝一些羊汤能滋补身体也能提高人体的抗寒能力,也能增强人体在冬季的抗病能力。
总的来说,“冬至”美食是老祖宗几千年流传下来的风俗传统,除了营养美味之外,其中也蕴含着养生之道。虽说各地的讲究不一样,但在“冬至”这一最重要的节气当中,对于美食的喜爱是一致的。
古诗词里的冬至自古以来,中国传统节日冬至的地位便不亚于新年。那么,在文人墨客心里,冬至又是如何一番模样呢?今天就为大家提供几首古代冬至诗词欣赏,让大家在寒冬里过节之际,也能感受到文化韵味的熏陶。
邯郸冬至夜思家
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
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七言绝句,他的诗以浅显易懂闻名于世,这首诗也不例外,用直白的话语点明作者当时正宦游在外,夜宿于邯郸驿舍中,想着家里人此刻正在欢聚一堂,应该还能提到我这个远行在外的人。
小至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浮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写冬至前后的时令变化,冬至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但是“物极必反”,过了这一天,白天开始逐渐变长,万物也开始萌生,作为一个时常以忧国忧民形象出现的杜甫,不仅用刺绣添线写出了白昼增长,还用河边柳树即将泛绿,山上梅花冲寒欲放,生动地写出了冬天里孕育着春天的景象,想到这里,杜甫也有了难得的好心情,让孩子拿出了酒喝了起来。
辛酉冬至
今日日南至,吾门方寂然。
家贫轻过节,身老怯增年。
毕祭皆扶拜,分盘独早眠。
惟应探春梦,已绕镜湖边。
南宋诗人陆游暮年写的一首诗,结合历史背景可以看出全诗充满了悲凉气氛,但是诗中也透露出古人冬至节气的一个重要习俗:祭祖。唐宋时期冬至就是祭天祀祖的日子,不仅皇帝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而且百姓则要向父母尊长祭拜。宋朝以后,冬至逐渐成为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节日,明、清两代到了冬至日那天,皇帝要举行祭天大典,叫做“冬至郊天”。民间在这一天同样有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因此冬至还在这一时期被称为“小年”
冬至日独游吉祥寺
井底微阳回未回,
萧萧寒雨湿枯荄。
何人更似苏夫子,
不是花时肯独来。
宋代大文豪苏轼的一首诗,前面说了,古人冬至要和家人团圆,而苏轼在冬至这一天取寺庙干嘛?原来苏轼到这里是来讨吉祥寺的彩头的。古人讲: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即下一个循环开始了,冬至一阳生、天地阳气回升,为“大吉之日”。大吉之日游吉祥寺,也希望自己接下来的日子如冬至一样向好的方面发展。
至节即事
天街晓色瑞烟浓,
名纸相传尽贺冬。
绣幕家家浑不卷,
呼卢笑语自从容。
元代马臻的一首描写冬至的七言绝句,注意诗人生活的年代:元代。这在历史上蒙元统治中国的时期,这首诗写在冬至时节,京城中的天色才刚刚拂晓,浓浓喜气已经弥漫京城了。人们互传名片道贺节日,大户人家的绣幕完全敞开着,里面赌博玩耍的笑声此起彼伏。元朝冬至节气民间冬至热闹的场面、浓浓的节日气氛跃然纸上。
满江红·冬至
寒谷春生,熏叶气、玉筒吹谷。
新阳后、便占新岁,吉云清穆。
休把心情关药裹,但逢节序添诗轴。
笑强颜、风物岂非痴,终非俗。
昼永,使眠熟。
门外事,何时足。
且团奕同社,笑歌相属。
著意调停云露酿,从头检举梅花曲。
纵不能、将醉作生涯,休拘束。
范成大的冬至是虽是逍遥的。寒冬季节,山谷里却早已萌生了春意,蕙草初生新叶的香气就像袅袅的笛音若有若无地在山谷里弥漫开来。明早的太阳升起后就可占侯新一年的年景了,明年肯定是个好年景。不要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病上药里,每到节气时应该赋新诗。我这不是强颜欢笑,而是大自然的造化所陶醉,可惜我终究不能免俗。白昼是那么长,我的休眠已足。但门外的事情什么时候才能让人称心如意?还是和志同道合的友人团聚在一起,大家一同欢歌笑语吧。我们一起精心调制云露酿,仔细检索梅花曲谱。就算不能天天醉死梦生,也不必太过拘束。
来源:综合于网络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goldenaloee.com/zbff/59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