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保健食品抽检全部合格,为什么还有
关于保健食品抽检全部合格的信息不断传来:10月,无锡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对无锡市食品流通和餐饮环节开展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其中,抽检保健食品5批次,全部合格。必须说明,我连续转发的抽检结果并不是只说好话,而是实事求是。接连不断的全部合格信息不仅真实,而且干净。因为并没有关于保健食品抽检不合格的信息通报,也就是说,目前为止,每一次食品抽检,只要有保健食品,结果都是合格。没有例外。
与精彩的官方抽检结果相比,关于保健食品的舆情和口碑却不尽人意。一方面,一些媒体对于涉及保健食品(哪怕是假冒的保健食品)的负面消息大加渲染。另一方面,很多消费者认为保健食品“没有用”。由此,引发了一些消费者对于保健食品的方案,由此引发了关于保健食品的消费纠纷。
保健食品的好已经有注册备案制来保证,有全部合格的抽检证明,有严格的监管规范,有商家的营销推广,但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负面声音呢?根本原因就在于对保健食品一词的误解
一是按照字面意思的理解来解释保健食品,保健食品顾名思义就是有保健作用的食品。但是,按照法规要求,保健食品的这个“保健”有两层意思,一是不以预防和治疗疾病为目的,二是要经过注册和备案,这也就决定了真正法定意义上的保健食品不仅不是药品,而且和约定俗成的滋补品、药膳、药食同源产品以及众多的没有健字号的营养健康食品也完全不是一回事。保健食品这个词在很多地方和很多场景被望文生义地错用和滥用了。
二是以偏向的态度来理解保健食品。一说保健,很多人都想到两点,一是有感觉的效果,二是可以治病至少是预防和调理身体的症状。基于这个想法,不少人看到保健食品就会认为这个产品会有什么用,而忽略了它就是一种食品。强化保健的认知,淡化食品的属性,成为了很多人对于保健食品的印象。当然按照这个印象,保健食品肯定达不到满意的效果(起码不会立竿见影地让人有生理变化的感觉),于是,保健食品就会让一些人不待见。会被一些人恶意或刻意黑化。
中国语言文化的传承不能改变,法规的定义不能违背,由此消费者面对的只能是保健食品这个词在不同场景下,在不同人群口中的内涵的不断切换,其实消费者的困惑也给监管者和经营者提出了新的命题:那就是作为监管者,在使用保健食品这个次的时候,不仅要讲明它有个“蓝帽子”,还要讲明这个词背后有三个意思:有特定功效、不预防治疗病、注册备案管理。要告诉消费者保健食品不等于能保健的食品。而作为经营者,则是特别要注意不要利用消费者的不懂,迎合消费者的误解去误导宣传保健食品。消费者认识有错没毛病,商家虚假宣传就是违法。
应该说,保健食品这个词在相应的场景用对了,在需要的时候用准了,就能够减少很多市场的纠纷和行业的乱象。监管部门已经发文说明保健食品不等于保健品这件事了。而把保健食品的属性用简洁的话语表述清楚,特别是要说明法规中的保健食品不等于印象中“有保健作用的食品”,应该是实施保健食品精准监管的规定动作。抓住准确定义这个牛鼻子,倡导公众正确认识和解读保健食品,也就是保健市场繁荣和规范实现升级的开始。
转载请注明:http://www.goldenaloee.com/zbyj/102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