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食品,保健品与养生
药品,食品,保健品与养生
一、药,食,保健品的概念与使用区别:
“药食同源而不同功”,食以养人,药为治病,保健品则是选择药食两用的食药材,有些药材在使用量上小,则为保健品,使用量大则为药品;药食各有专攻。食疗有用但有限,食物不等同于药物,各有侧重点,治病不能单靠食疗。
养生的误区,就是把食物当药物吃。一般食物再怎么神奇,但终究只是食物,不是治病的特效药,食物只是食物,即便有药性,也只能起到辅助作用,治病不能等同于养生;治病得从药物入手,对疾病本身來说,药物效果比較好,该用药的時就用药。
养病的误区,是用药太过,治疗和药物的副作用,摧毁了生命,人财两空。
中医药方是因人而异,就是同一个人的病程不同期,也要三到七天换药治疗,完全不同于西医,一个感冒,谁来都是一种药,一个计量。相对来说,长期服药时,选择中药的毒副作用要小些。
中医师是全科医生也是药剂师,既懂诊病,又懂中药配方,相对来说中医师要求更高。
二、疾病原因与用药、食疗的方法:
疾病是怎样形成的。中医观点认为:疾病本身占三分之一,人的精神情绪占三分之一,医和药占三分之一,这三部分共同形成了我們所說的治病三要素,如果把這三個三分之一处理好了,那么任何疾病都有希望治愈的。世界卫生组织曾经讲过一句話,医也好,药也好,关键是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好不好,生活方式正確与否,是得病与治病的关鍵因素。
有病之后如何待疾病呢?中医說「三分药,七分养」。什麼是「养」,就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的调理。
換句话说,药占三分之一的作用,调理占三分之二的作用。
对疾病,不可「赶尽杀绝」,中医古书上说:用大毒药治病好到六成就差不多了。用常毒药治病好到七成就行了,用小毒药治病好到八成就行了,用无毒和平缓的药物治病去掉九成就行了,最后用食物來恢复体內的正气。如果用药过度,我們身体里所含药物的「毒」超過一定标准时,身体承受不住了,自然会引发新一轮的疾病。医药可以救人性命,而医药的过度使用,也是很多人致死的原因。
中医药不讲成分,而是讲性味,讲寒、热、溫、涼等药性,讲酸、苦、甘、辛、咸等五味功能,用药性和药味來平衡人体的阴阳失衡,达到使人康复的目的。
新药,常被广告过度宣传,但它到底是药,含毒三分,一定要尊医嘱使用,一般病人,建议用常规药,有些药已使用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它的药性和副作用都很明朗,不致发生意外损害。
对药品、食物、保健品要分别认识,理解和应用。
一般康复情况的用药与食疗养生的配合:
轻症:身体有了不适,轻度慢性病不一定用药,根据保健医生的建议,使用保健品加食疗,注意日常生活上的调理,再加上身体的自愈能力,身体就会慢慢好起來了。
重症:治病服药待病症消失,就要把服药逐步停掉,改用食疗和保健品调理,以及配套的自然疗法,就可让身体康复。
三,养生概念与食品,补品:
养生就是「适度」与「守度」,理念是中庸,是不偏不倚。现在许多人怕发胖不吃主食,造成偏食的营养不良,其实发胖的原因是身体的收支不平衡,要在骨骼和肌肉,起居和习惯中找原因,调节饮食与排泄的平衡。以下图片中展示了健康食品的金字塔比例,是平衡饮食的参考,值得借鉴:
药王孙思邈提倡的「饥中饱,饱中饥」,就是说要饮食平衡,既不暴饮暴食,又不能饿饭不食。
中医常说:人参杀人无过,大黄救人无功。说的是人们的偏见思维:人参是补药,「补」死了都不计较,大黄是泻药,治病救了人也不当回事,但实际上补的方法也要因人而异,「补」在中医里头还有一种说法,叫「以泄为补」。我們都知道,当水库中的水位超过安全线时,常会开闸泄洪以保证水库安全。同理,如果身体阴阳失衡,也需要泄掉部分的「洪」,我們的身体才会恢复平衡,现代人富贵病居多,营养过剩,肥胖者居多,以泄为补,也不失为让人身体恢复平衡的一种方法。 补品也是保健品,补品有益也有害,补品也要「以人为本」,因人而异,中医认为,女人以肝为本,男人以肾为本,所以男人在进补的时候应注意补肾补精,而女人则是补肝补血。
中国人常用补品种类:补气,补血,补益,补肝,补肾,补精,驱寒,祛湿,祛热,活血化瘀等等,
补品有原生态的也有制成品,品种繁多,使用前最好先评估身体的基本情况,再选购制作食用。
中国人常用原生态补品有:黄芪(补气),党参(补益),当归(活血补血),枸杞(滋补肝肾),红枣(滋阴补阳),麦冬(养阴清热),百合(补心:清心除烦),薏米(健脾除湿)
最好的补品是食物,所以老人、小孩、孕妇不妨吃点骨头汤。为什么呢?中医说,肾主骨生髓,骨头汤能有效地补充原本已经很好的「先天之本」,给身体加点动力。
当你对一切都了然于心时,最好的医生是自己,医院是厨房,最好的药物是食物,最好的疗效是坚持。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goldenaloee.com/cyjs/17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