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推荐九种药食同源的好食品
中医认为,食物与药物同源,二者均属于天然产品。很多中药既是药物也是食物,难以截然分开。中医经常单纯使用食物或药物或食药结合进行营养保健,成为中医饮食保健的一大特点。食物本身有偏颇之性,有阴有阳,有热有寒,因而在食物搭配和制备方面,按照传统的中医饮食营养观,应调其偏性以保持平衡,如食用韭菜助阳类菜肴常配以蛋类滋阴之品。在此推荐九种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吃的药食同源的食品,看看它们都有什么功效。
“五谷之贵”惟小麦,养心安神止虚汗:小麦是北方人的主食。中医认为,小麦性味甘平,具有补益气血、养心安神、清热除烦、止汗除蒸的功效。据《本草纲目》记载,古人认为“小麦秋种冬长,春生夏实,具四时中和之气故为五谷之贵”;并说:“陈者煎汤饮,止虚汗”。“妇人脏躁”,心血不足,表现为失眠多梦、心悸不安、呵欠连连、喜悲欲哭(相当于更年期综合征)者,可用小麦与大枣、甘草同食,体虚自汗、盗汗者,宜用浮小麦(为未成熟的嫩麦,淘洗时漂浮于水面)与黄芪、大枣同煎汤服。用生麦芽煎汤内服,还可用于产妇回乳。
“八谷之良”惟芝麻,填精益髓,耐风湿,补衰老:古代养生学家陶弘景曾说:八谷之中,惟此为良,仙家作饭饵之,断谷长生。《神农本草经》说,芝麻主治“伤中虚赢,补五内、益气力、长肌肉、填精益髓。”《本草纲目》记载:胡麻取油,以白者为胜,服食以黑者为良。《本草从新》说:胡麻服之令人肠滑,精气不固者亦勿宜食。《本草求真》:下元不固而见便溏,阳痿,精滑,白带,皆所忌用。《抱朴子》:耐风湿,补衰老。在中国古代,芝麻历来被视为延年益寿食品,宋代大诗人苏东坡也认为,芝麻能强身体,抗衰老,以九蒸胡麻,同去皮茯苓,少入白蜜为面食,日久气力不衰,百病自去,此乃长生要诀。
薏苡仁健脾又除湿:薏苡仁又称苡仁、薏米。中医认为,薏苡仁味甘、淡,性微寒,能利水除湿,健脾止泻,其作用缓和,微寒而不伤胃,益脾而不滋腻。除治腹泻用炒苡仁外,其他均用生苡仁。苡仁煲粥,有祛风湿、消水肿、止痹痛的功效,可治水肿、风湿关节痛;与红枣、糯米煮粥,更清香可口;与绿豆、红枣煮沸取汤,又是解暑好饮料。因为薏米营养丰富,所以常用于久病体虚者或病后恢复期。对老人、儿童均是好的药用食物。
绿豆能清暑解毒:绿豆被李时珍盛赞为“济世良谷”。中医认为,绿豆味甘性寒。功能消暑止渴,清热除烦。李时珍称其能“解诸热益气,解酒食诸毒,治发背疽疮肿,汤火灼伤……水调服,解诸菌毒。故用绿豆制作的饮料,既能清热解暑,又能清热解毒。绿豆的清热之力在皮,解毒之功在肉,绿豆的皮称做“绿豆衣”。将绿豆皮晒干做成枕,名“绿豆枕”,可明目、清脑、降血压、治头痛。
大豆本为“豆之王”:中国是“大豆的故乡”。大豆有丰富的营养,故有“豆中之王”的美称。大豆性味甘平,功能健脾宽中,用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对于不是人人都适合喝牛奶的中国人来说(尤其大豆中还没有添加三聚氰胺),将本品磨浆煮沸,就成为了营养丰富的早餐—豆浆。豆浆能补虚清火利水化痰。长期饮用豆浆可以预防贫血、低血压、血小板减少等疾病,对孕妇还有促进泌乳的作用。每天的适用量:成人-毫升,儿童毫升。
黄花菜是“忘忧草”:黄花菜又名金针菜、萱草、忘忧草。中医认为黄花菜能养血止血,利湿宽胸。本品水浸洗净后,宜煎炒熟食,有养血补虚的作用。与肉炖食可补虚下奶,治贫血。黄花菜还能够调畅情志,古人云:“百合蠲忿,萱草忘忧”,故情志不舒、烦热少寐者可常食黄花菜。
十月萝卜“小人参”:民间流传着“十月萝卜“小人参”的谚语。白萝卜可助消化,增食欲,还含有一定量粗纤维,可促进胃肠蠕动,通利大便。中医认为,萝卜味辛甘凉,能消食化痰。下气宽中。以萝卜加冰糖或蜂蜜炖食,可治疗肺热之咳嗽痰黄。
补中益气数山药:山药味甘性平,能健脾补肺、益精固肾。其补而不腻,香而不燥。历代医家盛赞山药为“理虚之要药”。山药食用,烹可为肴,碾粉蒸可为糕,多做甜食;既可切片煎汁当茶饮,又可轧细过箩煮粥喝。山药配黄芪能固表益卫,补中益气,利水消肿;配茯苓,用于病后气弱,年老体弱之调养尤为适宜。
“素中之荤”黑木耳:耳是一种食用真菌,性味甘平,有凉血止血、和血养荣的功效。又因其营养丰富,滋味鲜美,而被誉为“素中之荤”。用于滋补健身,可先将木耳用温水浸发,洗净杂质后,配于荤素菜中烹调常食。也可用于疾病食疗,如妇女病后及产后血虚、血瘀诸证,可常吃木耳炖红枣、木耳冰糖水。
新春走亲访友,还是崔字牌小磨香油!订购--
关于我们=====================更多资讯,欢迎与小编联系,如涉及版权请告知我们,
转载请注明:http://www.goldenaloee.com/cyjs/60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