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美食甜韵沁人味入三分
民以食为天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有一个传统的饮食文明与其它文明共同在历史中轮回。每个地区都有与众不同的饮食习惯和味觉倾向,而各自将这些精妙的技艺发展成了一种习俗,一种文化,这使得无数食客流连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在亚洲的东方有一个拥有悠久文明历史的国度,那里有令人垂涎的山珍,也有令人回肠的美味。来自五湖四海的食材和调味品正在无时无刻的触动着亿万人的神经和味蕾。而今天我们将要介绍中华美食中一个重要的分支---江南美食。
《东坡志林》记载:“予在东坡,尝亲执枪匕煮鱼羹以设客,客未尝不称善。”
苏轼,虽然一生坎坷,但是苏大诗人无论是被贬何时何地何处,均留下了许多关于美食的诗词,苏轼也是一位美食家,他喜爱美食,游山玩水,东坡肉更是他最喜爱的美食之一,而东坡肉也是江南美食的代表。
《猪肉颂》
苏轼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一首《猪肉颂》足以表达他对肉的喜爱,宋代大家、著名词人苏轼也是一位吃货,可以吃的高雅也可以吃的大气。
江南美食
江南的食物之好,旷中华大地,纵横万里,难有出其右者。江南一带食物之丰也是一般地域难以相比的。自古江南就有“天下粮仓”之说,明清年间,天下粮赋一半出于江南。富足的江南人有了物质条件,自然要讲究吃喝,因此对于食物的考究程度也就越高。那精雕细琢的菜肴如同江南园林,令食客味觉移步换景、曲径通幽,又如泛舟碧波西湖,令食客视觉美不胜收、流连忘返。
江南鱼米之乡的丰饶与温润,最能显见于口腹之道。而口味,总是属于私人的,每个人在味觉方面都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表述。有时,味觉的乡愁,更有着切肤的深刻。一般来说,生长于水软风轻的江南,这里的人们舌尖总是柔软的,清花汤碗里喝尽前代好多辈子的味道。
美食日渐成为一种文化,一种时尚,雅俗共赏也就成了一种趋势。家厨与食府,会搭起各自不同的景观,味道的厚薄,人情的冷暖,行云流水,自在其间。其实,吃什么,喝什么,都是次要的,关键在于味觉能透露一种心情,一种心里状态,一种生活方式。由此而引发的体悟和思绪,或许比我们的人生路更绵延和深远。
种类繁多
江南有不少外乡人耳熟能详美食,杭州东坡肉、湖州酱羊肉、无锡糖醋排骨、苏州碧螺虾仁、镇江水晶肴肉、常熟叫化鸡、昆山奥灶牛肉、南京鸭血粉丝、绍兴臭豆腐、上海生煎包,嘉兴大麻饼等,种类繁多,样式各异,口感俱佳,令人流连忘返。
龙井虾仁
龙井虾仁的相传有很多,比如杭州厨师受苏东坡词《望江南》“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的启发,选用“色绿、香郁、味甘、形美”的明前龙井新茶和鲜河虾仁烹制而成。又或者说是,乾隆皇帝微服私访,在杭州茶农家喝到一杯龙井新茶,深感清香可口,趁人不备,暗抓了些茶叶离去,后来在市内餐馆用膳,叫店伙计用此泡茶。店伙计看到乾隆内着的龙袍外露一角,急忙告诉店主。店主正值烹调虾仁,惊慌中竟把店伙计手中的茶叶当作葱末撒到锅内。想不到这道茶叶虾仁色泽雅丽,滋味独特,吃得乾隆点头称好。此后,这道菜肴便成了杭州名菜而流传至今。
“龙井虾仁”中虾仁玉白,色如翡翠如玉,透出诱人的清香,食之极为鲜嫩;龙井芽叶碧绿,清香,色泽雅丽,滋味独特,虾仁如同西湖龙井茶般滋润、清颜,食后清口开胃,回味无穷,在杭菜中堪称一绝,成为杭州最着名的传统名菜。
江南糕点
江南的点心制作一般比较复杂,选用的食材也较多。外观细腻美观,口感清甜鲜美。南方的糕点也沾染了南方人的细腻与柔情,不仅口感让人吃过就不会忘记,而且让人看起来也是欲罢不能。“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南方温婉的小桥流水,宛如糕点滴落的糖丝,绵绸细腻,楚楚动人。
江南的人文风情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随着历史岁月的积淀,江南不仅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还有香飘千年的美食。而糕点则是江南美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中以大麻饼为例。
大麻饼
掌如太极,取粉成面,于面粉之上浇上一层厚厚的蜂蜜。蜂蜜滋补,口感清润,在提供甜味的同时,绵长的余香长留食客口中。专用的面铲将蜂蜜和面粉混合,浓稠与细软交融,混合成金黄的膏。面粉团卷起,轻轻一拍,大麻饼面团便制备完成,是人民的勤劳智慧,尽数糅合在这一方面团中,百果集百乐,百乐寓大同。
制作工艺
芝麻馅儿的炒制,一丝一毫的火候皆需控制得当,这对传统美食手艺人而言是信手拈来。核桃仁的挑选,其一是声音脆,其二是果体椭圆,粒大饱满。除此之外,冬瓜丁和杏仁的加入,更是大麻饼的点睛之笔。将其和馅料混合,佐以蜂蜜提味,以面铲铲平后飞快揉搓,推、压、合交替,制糕匠人气韵非凡,锲而不舍的激情源源不断地流淌进糕点里。新鲜的百果味大麻饼馅团软糯香甜,以面包馅,拍平、压扁、成型,匀速晃动盛满芝麻的竹盘,面皮充分混合上芝麻的清香,大麻饼便可被烘烤。
和面
揉馅
敷皮
筛匀
沁汁
炙烤
成型
总结
江南美食清甜宜人,鲜香四溢,令古今中外多少人儿驻足往返,回味无穷,在传统美食面临转型、外来入侵、手艺遗失等多重危机,我们更应该去保护与传承这厚重的美食文化,去传递美食带给我们无尽的乐趣。
配图
谢航
作者
谢航
美编
谢航
责编
谢航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
weishudao
.转载请注明:http://www.goldenaloee.com/xxjs/6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