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观贺林研发药膳养生美食让良药苦口变

你是否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淋雨之后总会先想到喝一碗温热姜汤驱邪散寒,预防感冒;常常在煮粥、煲汤之时,加入少许百合、莲子、枸杞之品,滋补养生?这些司空见惯的生活常识,其实正是中医药膳的生动写照。

药膳是药物与食物巧妙结合而配制的营养食品,经过烹调加工,达到药借食味,食助药性,变“良药苦口”为“良药可口”,既有食物的美味,又有药物作用的上等佳肴,满足了人们“厌于药,喜于食”的口味,是中医饮食保健的一大特色。

如今,咱们准旗的老百姓有口福了,也能品尝到集天地灵气的中药材熬制的食疗汤,各种食材完美邂逅,做成人间美味,搅动你的味蕾。走!记者带您认识一下这位将药膳文化与美食文化完美结合的主人公——贺林。

贺林,从事餐饮行业已有37年,国家一级厨师,他做的菜以味为核心,以养为目的,以实为惠众,以廉为双赢,以新为特色,融色、香、味、形、价、新于一体。多年来,贺林博采众家之长,结合自己多年实践,研制创新菜品上百种,他巧妙地利用原食材的性能差异,施以不同的刀工和烹饪技法而创作了许多杰出菜品。年首届国际美食大赛中,他的“草船借箭”、“水淹七军”、“三国归晋”等10几种自创新菜肴荣获金奖。

更绝的是,他将野花、野草端上了桌,“这些野外生长的野花野草不但可以食用还有一定的养生保健功效。”贺林说。从野地采集来的灰菜、苦菜、石竹、车前草、马齿笕、蒲公英等绿色、自然的野花、野草,都被贺林做成了美味的“迷宗”菜肴,有凉菜、热菜、主食、汤,道道美味,精致爽口。

贺林还将家乡最平常不过的酸粥、土豆、苦菜、小米等“土”食材别出心裁地制作成了“洋”品味。榆树皮饺子便是将榆树皮研磨成粉与红高粱合在一起和面制作成饺子皮,包上喜欢的馅料,不一样的制作,不一样的口感,更是不一样的健康。“榆树皮本身也是一种中药材,具有消炎、消肿的功效。高粱是一种粗粮,对人体有益,这种饺子吃起来更健康。”贺林说。

行家吃的是门道,吃客品的是口感。这不,慕名而来的食客杨文特意点了一份榆树皮饺子。“真是挺好吃,一直听说还心存顾虑呢,榆树皮咋还能制作成吃食,这次眼见为实了。”杨文笑着说。

走进贺林饭店的后厨,身穿厨师服的贺林正在熬制着一锅中药养生汤,房间里弥漫着一股淡淡的、清新的中草药味,不是苦涩味。“尝尝,看看好喝不!”贺林招呼着大伙,给每人盛了一碗他熬制的药膳汤。“好喝,一点没有中药味。”“太神奇了,怎么可以把苦中药熬成了这么鲜的汤?”你一言我一语,大伙惊叹不已。

洗菜、切菜、热锅、颠勺……只见贺林利用刚刚熬制的药膳汤烹制了养生鱼块、猪黑肉砂锅等菜品,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每道精致的菜品都被他灵巧的双手赋予了生命。

煎、炸、烹、煮、炖、闷、炒……用药膳养生汤通过不同烹制手法的菜品端上了桌,餐桌上的“明星”菜无疑还是这锅药膳养生汤。贺林一手托举着传统,一手托举着创新,一直在寻找根植于人们心中的地方口味,口口相传的食疗良方。这几年,更是潜心研制药膳养生美食。他用各种中药配方熬制成汤,此汤可以用来涮、蒸、煮、炖、炒,让人惊叹的是用中药熬制的汤烹制出的食物却吃不出中药味。汤里可以涮各类肉品、菜品,涮法与普通涮火锅无异,神奇之处是它还可以用来涮各类水果。涮水果?对,你没有听错,确实可以涮水果。同一锅养生汤里涮出来的肉、菜、水果仍保留着各自的原汁原味,互相不存在串味,却糅合出鲜美的口感。餐后,食客的衣服上也不会有火锅味道存留的尴尬。

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涮食材之前,贺林师傅会建议食客先喝上一碗养生汤,他说其实老百姓平时就可以通过正确的药膳来达到养生保健的效果,吃出健康,吃出幸福。

一位资深厨师,怎么跟中医药有了交集?这情还要从贺林自身说起,他本身就是一位爱琢磨、敢创新的人,在北京学习厨艺时,老师的健康养生理念一直是他所追寻的。前些年,因为自己积劳成疾,身体出现多种慢性疾病,这样他就结识了多个中医大夫,这些中医大夫让他受益匪浅,他通过查阅医学资料,琢磨着研制、开发上餐桌菜品,历时5年,医学+烹饪,他让“良药苦口”变成了“良药可口”。

说起这些年潜心研究药膳文化,贺林感慨万千,有一件事情让他记忆深刻。自己的亲人曾经患了一种疾病,大夫开了一个处方,就是用玉米须煮水喝,没想到立竿见影,这样一个简单的处方,不仅能治病,病人还不痛苦。“我们国家的药膳文化博大精深,平时不起眼的东西可以治病养生,这些对我触动特别大,所以我就想着将药膳文化融入到美食文化中,让更多的人受益。”贺林说。

药膳并非现代发明,它起源的文字记载,在我国最早医学典著《黄帝内经》里就可见到。早在年前,南梁昭明太子隐居于磐安大盘山中时,就开始用来自宫廷的药膳配方,用大盘山上的药材,为百姓治病调理身体,宫廷中的“药食同源”理念孕育出古老且深厚的药膳文化。

“你们有多少人准备吃饭?年龄结构是怎样的?男同志多还是女同志多?有没有小孩子?”贺林接到一通订餐电话,他却向对方询问了很多问题,让人费解。“药膳坚持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强调‘三因制宜’,即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由于个体有年龄、性别、体质等区别,所以食用药膳时不可一概而论,我会根据食客的具体情况制作药膳汤。”原来,贺林的询问是这个原因。

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贺林更愿意将自己这些年与锅碗瓢盆打交道积累的厨艺分享给需要的人。17岁时,因为家境窘迫,初中毕业被迫辍学,贺林开始了他的厨艺谋生之路,年,40岁的他终于自己“立门面”了。这时,他发现身边有许多下岗职工和一些乡亲们因为没有一技之长,生活过的比较贫穷,他便萌生了要帮帮他们的想法,这些年,他先后在自己的门店免费培训学员近人,参加培训的大部分人后来都从事了餐饮行业,他们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除此之外,他还将自己研制的野花、野草系列营养美食菜肴制作工序撰写、整理成文,打印成册,奉献给当地的各大小酒店、餐吧、家庭主妇,供他们学习参考,还利用邮政广告栏目每期报道季节性食谱、营养美食、合理烹调方法、制作程序等。

如今,他正在思考,如何结合时代背景,将中华民族祖先遗留下来的宝贵药膳饮食文化遗产发扬光大。“我希望有更多的同行参与进来,共同传承传统药膳的制作,让更多创新的现代养生理念和烹饪技艺,服务当地百姓。”贺林说。

(记者:赵冬霞编辑:贺子龙)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goldenaloee.com/zbff/698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