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记忆誉满姚北的温病名医谢甲初
抗疫
记忆
谢甲初(——),字觉先。余姚泗门后塘河村人。早年毕业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又在上海名中医夏应堂先生处实习多年,于年返里行医,悬壶于镇上延春堂药店。命其诊室为“濒湖山馆”。以屡愈险症,声誉日隆。在泗门行医三十年,深得群众信任。求诊病人,遍及余姚、上虞、慈溪三县。抗日战争时期,当地温病流行,夏秋之际,每日求治者近百人。治愈重危病人甚众。
先生才智过人,学识渊博。对中医古今学说,能融会贯通。既娴熟《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又对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等诸家学说深有研究。对于其师夏应堂及沪上名医丁甘仁、张聋子诸人的学术经验更有深切体会。常云对古今各家之说,当兼收并蓄,结合临证实践,择善而从,既不可非古,亦不应薄今。故其辩证用药,能多方化裁,不拘一格。在医疗作风上,他主张医者既须有识,亦须有胆。反对敷衍塞责、怕负责任。常以“胆大心细”、“慎思明辨”为座右铭以自勉。尝治镇上广济堂药店经理许庆伦暑月中寒之“真寒假热”症,时当盛夏,患者又面赤烦躁,神识昏瞆,虽脉沉舌淡,四肢厥冷。时众医环立,云寒云热,见此危症,皆不敢处方。先生诊之,毅然主四逆汤加味。病家信而服之,药到病除,众皆佩服。
先生尤以治温病擅长,在群众中有极高威信。当地群众统称温病为伤寒,流传着“伤寒看过谢甲初,不用再看第二人”的说法。把他看作医治“伤寒”的第一高手,无人可与相比。
先生治温病之法,以清代温病学说为基础,结合上海、江苏等地近代名家之经验,辩证用药,条理井然,法度极严。故能于错综复杂之症状中,辨其主次,抓住要害。对察舌诊脉,尤有心得。如谓温病苔白,多属在表,如有恶寒,脉浮滑数等证,便可确定。虽已有汗,如热仍不退,仍可汗之而解。苔黄为已入里,但尚在气分,虽有烦躁谵语,只要清其气分即可,不宜早用牛黄、紫雪。并云老人或童稚患温病者,虽邪在卫分亦可见神昏谵语,此系热势骤高之故,非逆传心包,但解其表,热退自然神清。
先生对湿热症(温病之一种)之辨证,则尤重舌苔。舌苔白腻为湿重于热,必以化湿为先,须待舌苔由白转黄,始为湿化热孤,方可使用寒凉。
先生用药极为讲究,尝云:用药如用兵,不足则不能胜邪,太过则反而伤正。何症用何方何药,随症之进退而进退,丝毫不能疏忽。而对每味药取舍之斟酌推敲,更十分慎重,常赞赏清代名医王孟英苦研药性的负责精神而效法之。故虽赏用银翘、桑菊、清瘟、甘露、三仁诸方,而不为原方所拘,常参以个人临症经验,加以增损。如温病邪在卫分,治宜辛凉解表,银翘饮可为首选。而先生谓邪初入卫,不仅芩连苦寒当忌,即如银花、芦根之甘凉,早用亦不相宜,常易恋邪而使汗出不畅,或助湿成泻,故常去银花、芦根而代之以香豉、杏仁、桔红等宣肺化痰之品,使肺气得宣则邪更易透达。
邪入气分,热重伤津者,则常以银翘合白虎,去桔梗、荆芥、豆豉、薄荷等轻浮之品,而增鲜生地、鲜石斛、玄参、麦冬之类,以清热养阴。常云:温病邪入气分以后,势必伤津,应处处注意保津。保得一分津液,便是一分元气,而不致燎原莫救。
至邪陷营分,神识昏迷,肝风将动之际,则每于大队泄热拯阴药中,加入川贝、竺黄、勾屯等味。谓此数药能清痰熄风而不耗阴液,最宜于此时使用。
在清热药中,先生最赏用连翘、青蒿。谓连翘能清心肺两经之热,既无芩连有伤胃燥液之弊,又无地冬有粘腻恋邪之偏。故温病自始至终,均可应用。且对因热盛而频呕不止者,连翘与竹茹同用,止呕有立竿见影之效。青蒿芳香,清热而又化浊醒胃,于温病后期余热不清者,最为适宜。
先生在温病邪入气分以后,处方时常用鲜竹叶为引;如出现心经症状时,则用鲜竹叶卷心。谓鲜竹叶消热化痰之功甚伟,竹叶卷心则兼有清心之力。
长湿热内迫胃肠而成痢时,先生常以鲜白扁豆花为引,谓此药最能清肠中热毒,与银翘芩连等药同用,可以相得益彰。
先生之治湿温,则强调必先化湿。而化湿有用淡味渗湿者,有用辛温燥湿者,有用利气化湿者;或数法兼用,必各随其症而施。常以三仁汤为主方,湿重热轻者增茅术、茯苓以渗湿;湿热并重者,厚朴、半夏偏于辛温,亦不宜用,而易以黄芩、连翘、赤苓、栀子之类,苦辛淡味,寓清于渗;气滞湿抑者,必兼理气,常佐入玉金、陈皮、藿香、佩兰等,使气化则湿亦化;湿温初起,常加豆卷、薄荷、苏梗之属以助轻扬宣化。
先生不但医术精湛,而且急公好义,乐善好施,医德高尚。当时有的医生,常对危重病人索取高额诊金,使劳苦大众不胜负担。而先生从不计较诊金,特别是一些远道的出诊费,他也随人酬谢。在他的诊室里,贴着一张“贫病诊金不计”的纸条。有时了解到病人家境困难,常将诊金退还给他们。
解放前后,泗门、朗霞先后办过义务诊疗所或夏令诊疗所,先生曾多次应这些诊疗所之请,到诊疗所去免费看病。
先生在泗门行医三十年,在当时医疗条件比较落后的环境下,特别是八年抗战期间,缺医少药,他以高超的医术,确实救治了不少危重病人,为解除群众疾苦,保障人民健康作出了众所公认的贡献。在他当时的诊所和住宅里,悬挂着许多病人赠送他的匾额,上面镌刻着“妙手回春”、“着手成春”、“和缓重生”、“功同良相”等等,显示了各界人民群众对他的颂扬。
作者:赵峰
来源:文明余姚
转载请注明:http://www.goldenaloee.com/zbyl/4835.html